一本凝聚佛陀智慧結晶的寶典
你一定會很訝異,原來生命的一切真相,佛陀已經於2500年前探索得知,宗喀巴大師將其一切彙整完成,集結於其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之中。
菩提道次第廣論,作者為宗喀巴大師,中文版本由法尊法師(1902-1980)翻譯,原文為藏文,宗喀巴大師(以下簡稱宗大師)生於西元1357年約為元末明初時期,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曾經數次至烏斯臟(現在青海西藏一帶)迎請宗喀巴大師至中國弘揚佛法,但皆為宗大師拒絕,後因宗大師派上首弟子至大明而作罷
宗大師的這本著作一直在西藏、西康、甘肅、青海、蒙古各地廣傳,是為顯教基礎的經典,直到1935年法尊法師才將其翻譯為中文,福智創辦人日常法師一生修學佛法,晚年遇見菩提道次第廣論認為此對佛教來說極其珍貴,並於全台開始開設廣論研討班,為此並講述了160卷錄音帶,供福智弟子們學習。
「菩提」的意思為覺悟的意思,佛教中的「覺悟」是以了悟生死輪迴真相而從中脫離出來之義,而最終的覺是指成就佛果;「道」所指的是其中的過程;「次第」是有步驟有順序由淺入深一步又一步的意思;「廣論」則是指詳盡的闡述之義,整本書的意思為一個平凡人如何一步又一步的經過修學漸漸了解成就佛果的道理,因此了解甚至修學菩提道次第廣論是我們一個想要提升生命品質的人重要的一步,也可視為一生之中必要學習的一部佛教經典。
然而一個成佛的過程是極其漫長的,在佛教的生命觀中,必須一生又一生的實踐下去,因此了解其內涵並有效率甚至快速的學習下去是為一個想要成佛的人非常重要之需求,而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則剛好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因此您如果想要學習佛法,甚至想要了解佛教很推薦您從這本經論下手。
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為宗大師及其兩位上首弟子賈曹杰大師、克主杰大師,此兩人完全領納大師教誡,紹繼大師衣缽,弘傳宗喀圓滿教法,其功德與大師無二無別,世人尊奉為「宗大師父子三尊」。
辛巳年秋初,宗大師在惹珍寺(噶當派的根本道場)為大眾講授噶當派的「菩提道次第」,並日日在阿底峽尊者聖像前至誠祈禱,因而出現稀有瑞相──親見從釋迦世尊直至南喀堅贊之間所有「噶當派」傳承祖師,特別是親見阿底峽尊者、仲敦巴、博多瓦、霞惹瓦諸師,賜授許多教授教誡達一個月之久,最後阿底峽尊者之手置於大師頂上說:「你當對教法作廣大的事業,利益有情,成就菩提,我願為你的助伴。」
大師親見傳承祖師現身加持的吉祥徵兆,又有當時很多前、後藏智者和著名的大人物都再三請求大師著述《菩提道次第廣論》,契合內外緣起,大師允如所請。於壬午年,大師時年四十六歲開始撰寫。
由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直到寫完「奢摩他」的時候,大師心想:「毘婆舍那是那麼艱深,即使我把它完成,也未必有益於眾生,不如就此結束吧!」因此便想就此擱筆。就在此時,文殊菩薩現身教導:「無論如何,你都應該把毘婆舍那這部分寫完,眾生將會因此而獲得中等利益。」經文殊菩薩勸勉教誡,大師重披發心鎧甲,在與文殊無別之上師前,猛利祈禱,據說大師觀察空性時,所有《般若經》中,二十種空性的解釋諸句,在紙頁上有銀書文字之象,浮現於虛空之中,依照這樣的現象輪番地獲得觀察,此後,大師就徹底完成《菩提道次第廣論》。
文章來源:參考《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至尊宗大師傳》
漢地能普聞《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因由日常老和尚強大的悲願,堅持突破種種時空限制的困難,宣說的錄音帶,逐字逐句把宗大師的原文,融合自身學修的心路歷程,具體細緻地闡述,令許多有心學佛者,樂見有此清晰的修行藍圖得以依循。老和尚深入淺出,引導聽聞者將法義落實到生活中。不僅淋漓盡致地發揮《廣論》的最大特點——調心次第易於受持,更透過學者親身觀察實踐,深刻體會到佛法的殊勝,真實建立對三寶的信心與虔誠。
佛陀距今